作为中国国家话剧院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、红色题材系列演出之一,原创话剧《三湾,那一夜》将于7月30日回归,在八一档连演5场。
对于“三湾改编”这一革命历史事件,观众都很熟悉;对于“支部建在连上”的会议成果,大家都耳熟能详。但那一夜,究竟发生了什么?史料记载甚少。
“那是一个信息量丰富、矛盾冲突密集的夜晚。”《三湾,那一夜》编剧王宝社认为,如果把参会的革命者看作是一个创业团队,那么“三湾改编”前一晚的这场会议就事关革命事业的命运,因为它确定了革命的方向、纲领、目标,树立了革命者的价值观。
那一晚,参会的人都很年轻,毛泽东34岁、余洒度23岁、罗荣桓25岁……“所以我愿意把这部话剧定义为‘热血青春偶像剧’。”王宝社说。
这部“热血青春偶像剧”将被如何演绎?解放日报·上观新闻记者专访了该剧导演殷弘毅和剧中毛泽东扮演者王晖。
导演殷弘毅:红色题材讲好讲真,完全能吸引新时代观众
一个晚上,一场会议,一次转折。话剧《三湾,那一夜》用近两个小时的演出,浓缩了中国革命史在1927年的一次关键抉择。“历史的厚重,不仅要靠文本去承载,更需要舞台的张力去唤起观众的共鸣。”殷弘毅说。
“这不是一个四平八稳的会议。”在谈到创作初衷时,殷弘毅反复强调“冲突”二字。他介绍,虽然史料对于三湾会议的内容并无详细记录,但从参与者如张宗逊、罗荣桓等人的回忆中可以得知,那是一个紧张异常的夜晚——枪声静默、床板吱响、哨兵荷枪实弹。正是这份紧张感,为艺术创作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。
“我们不是编造,而是在史实基础上的合理想象。”殷弘毅说,剧本是在编剧进行了深入的党史研究和实地考察后撰写而成的。剧中不仅包含会议内部的讨论,还有此前秋收起义的失败以及会后部队整编并转战井冈山的动向。“那一夜,不只是制定政策,更是一场生死之争,一次思想与信仰的博弈。”
如此复杂的“夜晚”该如何准确地传递给观众?
首先是对“会议”场景进行巧妙设计。殷弘毅将舞台分为三个层次:会议室内的主空间、会场外的营长和警卫之间的交谈空间,以及历史回溯空间,如秋收起义的作战片段、卢德铭的牺牲等。同时,灯光、音效、道具等与三个空间巧妙融合,协同表达空间转换。
“我不希望观众看到一个封闭的会场,而是能在有限的空间中感知到外部世界的真实压力。”殷弘毅认为,戏剧的魅力在于“假定性”,舞台并不需要完全写实,而应通过提示与象征,激发观众的想象力。“话剧电影,不复制现实,而是应该引导思考。”
其次是通过细节。在这部戏中,一把“带扶手的竹椅”成为整场表演中重要的符号装置。
“只有一把椅子是带扶手的,它象征着权威与决策权。”殷弘毅说。剧初,师长坐在这把椅子上,毛泽东则坐在舞台一角的普通竹凳上。随着会议进行,支持毛委员的人逐渐增多,人物立场发生变化。剧终,毛泽东终于坐上了那把椅子。过往的演出中,观众多次在这个转折点发出感慨与掌声,这让殷弘毅感受到,“剧场是一个与观众共呼吸的空间,只要真诚表达了,观众就可以接收到创作者释放的信息。”
谈及《三湾,那一夜》创作难点,殷弘毅直言:“最大的挑战,是如何跳出符号化和模式化的表达。”
他说,如果只是一味拔高、忽略真实情感,观众容易产生抵触心理,甚至“自动屏蔽”。“我们做戏剧,首先要讲一个动人的故事,其次才是表达观点。”
经过近百场的巡演,《三湾,那一夜》“以人出发”的创作方式得到了年轻观众的积极回应。这让殷弘毅感到,红色题材只要讲得好、讲得真,完全可以吸引新时代的观众。
在话剧《三湾,那一夜》的尾声,舞台灯光渐暗,一束微光穿透夜幕。毛泽东望向东方,语气坚定:“同志们,天就要亮了。”
“那一夜已经过去近百年,但它决定的,不只是当时那700人的命运,而是整个中国革命的方向。”殷弘毅说,希望观众走出剧场时,想想我们今天走的这条路是从哪里开始的。
毛泽东扮演者王晖:让年轻人理解青年毛泽东
“一个话剧演员,一生可能会遇到很多角色,但有些角色一旦开始,就是一辈子的缘分。”王晖说,“我演毛主席已经20多年了。作为话剧演员,什么角色都演过,但对毛主席,我充满爱和钦佩。”
20年来,为了扮演好毛泽东,王晖翻阅了大量史料,学习相关著作,不断深化理解。“了解得越多,越能体会毛主席当年的理想与信念,他的实事求是,他对人民疾苦的感知和思考。”他说。
话剧《三湾,那一夜》聚焦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军来到江西三湾的那一夜。这一年,毛泽东只有34岁,比如今的王晖年轻了近30岁。面对角色年龄的巨大落差,王晖在演绎时,选择“用激情找回年轻状态”,从而“战胜自己”。
“随着年龄的增大、阅历的增加,我对中国革命领袖人物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。”王晖说。
他相信,舞台的意义不仅在于演出本身,而在于传递——传递信仰、传递精神、传递文化自觉。“每一场演出,我都告诉自己,不光是演毛主席,而是在和观众一起重温那一夜。那一夜,决定了中国军队的未来,也改变了我们的命运。”
为了真实地还原毛泽东,王晖坚持在话剧中使用湖南方言演出。他回忆起少年时代看电影《大决战》时,古月等老一辈演员使用毛主席的家乡话,说起话来亲切而有力。自那以后,他便立志要将湖南口音“说出神韵”。
“我专门请湖南的朋友、老师教我发音,把普通话和湖南方言相结合,让观众既听得懂,又能感受到毛主席说话的韵味。”王晖说,“比如‘吃饭’说成‘恰饭’,‘蒋介石’讲成‘蒋该石’,这些细节很生动。”
作为整部剧的灵魂人物,王晖饰演的毛泽东台词很多,其中,有一段长达10分钟的独白,集中讲述三湾改编的核心思想:支部建在连上、官兵平等、严明纪律。在这10分钟的时间里,他以节奏明快、抑扬顿挫的表演方式,将毛主席从观察到总结、再到制度设计的全过程层层铺陈,最后引起观众共鸣。
6年来,每次演出结束,王晖都会对自己的表现进行反思和优化。“哪怕是一句台词、一个眼神、一个停顿,有时候是声情并茂的处理,有时候是语重心长的劝导,我希望这出戏不仅打动人,还要留在观众的记忆里。”
王晖说,年轻人看完这部话剧可以理解,青年毛泽东并非抽象的领袖,而是一个为信仰愿意牺牲一切的青年。“毛泽东失去了六位亲人,但从未动摇过信念,这种精神正是年轻人需要触摸和思考的。”
“我们现在讲不忘初心,那初心是什么?”王晖反问道,“就是他们那一代人用血与火争取来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,就是要让人民过上幸福的日子。我们今天的一切,来之不易。”
灵菲配资-配资平台软件-实盘配资最优秀的公司-在线配资查询服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